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渔歌子歌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渔歌子歌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2、渔歌子·浪花有意千重雪
【五代】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诗歌不长,短短27个字,勾勒出了渔父的舒适的令人羡慕的生活。不知道曾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在位时是否也曾羡慕过渔父的悠闲自得的生活!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在春风中摇起一叶小舟,春江垂钓。远处的小岛上开满了春花,身边则是满满的一坛美酒,四个一字连冠下来,一气呵成,不仅不觉重复,反而平添了悠然轻快的气氛,可见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在这样的万顷波中垂钓,真可称得上自由二字。
3、渔歌子·钓得鳊鱼环卖钱
【明】刘基
钓得鳊鱼环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得鱼举酒看天,渔翁疏放兀傲之态可掬,这也是诗人自己心态的写照。刘基早年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晚年对统治者高压的畏惧,使他看透官场的污浊,希望早日得解脱,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4、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作品原文
渔歌子1
西塞山前白鹭飞2,桃花流水鳜鱼肥3。
青箬笠4,绿蓑衣5,斜风细雨不须归6。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诗句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1、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不用回家。
2、原文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3、《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诗人用过此调。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阔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词人用过此调。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渔歌子歌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渔歌子歌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