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婚姻的男人,都希望有一个很爱自己的老婆。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实中的男人们,真正能如心愿的,其实并不多,许多男人,拥有的是家庭,并不一定是爱情。
就现在社会上家庭的情况来说,有不少家庭是表面上的夫妻,实际上也只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形式而已。有的说是为了老人,有的说是为了孩子,有的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不管是哪一种,现在的婚姻质量,爱情质量,的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老婆不爱自己是什么感受呢?这个问题,我还真做过一个调查,和一些男性朋友认真地聊过,他们的感受确实涵盖了很多方面,感受也是各有不同。
其中一个朋友是单位的领导,据说外边是有情人的。有一次和他谈起老婆不爱自己的事,他却说无所谓了,爱不爱我,我还不爱他呢。谈话期间,这位朋友还开玩笑说,就像每天要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一样随便,可穿这个,也可以穿那个,可吃这一种,也可以吃那一种。像这个类型的男人,我们不难看出,对他来讲无所谓,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有情人,所以爱不爱他,他根本就没有感觉。
然而,对另外一种男人来说,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因为,这个男人很爱自己的老婆,而老婆却不爱他,而且还是非常排斥,非常讨厌他。对这个男人来说,那是一件非常痛苦,而且又非常无奈的事情。就像电视剧,《渴望》里面的宋大成,明明深爱着一个人,却又不敢大声说,生怕惹人不高兴,所以小心谨慎,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样的男人,真的很可怜。就好像看到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很喜欢,但又不敢伸手去拿,因为它的刺太多,一伸手就会被刺痛。
所以,对男人来说,老婆不爱自己了,一种是无所谓,一种是死了都要爱。无所谓的男人,是自己有权、有势、有人,也就是说,他是强势的一方,所以,他没什么痛苦的感觉。死了都要爱的男人,是自己没有本事,没有能力,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都不如其他人,自己又深爱着老婆。这种男人,就是痛苦中的痛苦,不幸中的不幸的了。
所以,男人要想摆脱妻子不爱自己的痛苦,就要自强,就要自立,要做一个强悍的男人,拥有实力的男人。到那时,爱的主动权,就会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你,也就不会为爱与不爱,而伤心难过和忍受痛苦了。
问题:什么叫仄,什么叫平?
我爱读古诗,想学写古诗,但不懂格律,谁能告诉我什么叫仄,什么叫平?前言
学习旧体诗平仄是最基本的知识,确实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么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平侧?侧又是什么呢?平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一、 平和仄的定义
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的意思;
《說文》解释:平, 平舒也。北宋时期的《广韵》解释:平,正也。《增韵》: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义词,不平侧倾的意思,倾斜就是仄。
古人把字分平仄两种,格律诗就是有规律地按照“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的变化。不过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诞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后很久才出现的。
二、 竟陵八友与四声的诞生
据说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经翻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之书。不过真正有影响成系统的音韵理论出自于南北朝齐梁时期。
在南齐永明年间,有一群文人集合于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 其中有八位影响较大的人物,史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记载: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高祖是后来篡位的梁武帝萧衍,其他的七个人是他当年的诗友后来的大臣。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
他们把所有的字分为平、上(读作晌)、去、入四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唐朝格律诗的雏形。
其实当时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什么是四声,据说梁武帝萧衍虽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么是四声,有一次问一个和尚,什么是四声,和尚说“天保寺刹。”
重公尝谒高祖, 问曰: “弟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 “天保寺刹。”出, 逢刘孝绰, 说以为能。绰曰: “何如道天 子万福?”
天保寺刹和天子万福四个字都恰好是平、上、去、入四声,关于梁武帝的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但是有一种说法,梁武帝其实知道什么是四声,只不过不喜欢而已。《南史·沈约传》说:
然帝竟不遵用约也。
至于梁武帝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声竟如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连分江而治的北朝也受到影响。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并且称赞到:
“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三、平仄与四声
齐梁时期有了四声,四声又被分成了两类, 平和仄。不过并不是平均的二分法。
1、平
四声中,平,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
上、去、入三声都“不平” ,我们称为仄。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法,阔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里还有。
四、仄与側
《說文》中解释仄:厠本字,通作側。唐朝人把仄称之为“ 侧“,读音是一样的,侧读作仄,ze。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王睿 《炙毂子诗格》中有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
上四字全用侧声,指的是”八月九月“,这四个字都是仄声。八【入声八黠】、月【入声六月】、九【上声二十五有】。
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唐人的”讦调体“就是拗体的意思,其中“种”应该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下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标准的方法。
五、诗词中的平仄
近体诗讲究格律,词也要依调填词,都必须符合平仄要求。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1、词中的平仄
最早的词倚声填词,后来曲谱遗失,就按照词谱填词了。例如下面的词谱是明朝以后的人根据前人的作品制定的。
李白《菩萨蛮》词谱: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换韵,两仄韵、两平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 ◎●●○△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 ⊙●●○○ ⊙○⊙●△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2、诗中的平仄 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结语
平仄是诗词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不知平仄基本就不懂古诗词。无论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还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平仄都是无法避开的门槛,很多朋友作古体诗的时候押不对韵就是因为没有平仄的概念。
@老街味道
生世伴不是词语。
生,汉语一级字,读作shēng,最早见于甲骨文。生的本义是草木破土萌发。后引申为从无到有,出现。 由从无到有,出现引申为母体产子、产育。由母体产子、产育引申为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由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引申为活着。由活着引申为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活活地;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由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引申为一个人存在的长度和次数。由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引申为未成熟的,未处理的。由未成熟的,未处理的引申为未接触的,不了解的;不成熟地,条件不足地。
世(拼音:sh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三十年,后引申为一代、一世;世世代代;时代;世界等。
伴:bàn ㄅㄢˋ。《说文解字2》:“伴,大皃。从人、半声。”。将牛剖分是半之范式。人、半两范式叠加。犹人之另一半是伴之范式。
本义: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伙伴、伴侣。
衍义:引申指“陪同”。如:伴随、陪伴、伴和(hè)、伴舞、伴奏、伴读(古代官名,中国宋代有南北院伴读,负责宗室子弟的教学,辽、金至明代,皆为亲王府官)。